|
智能家居為何發展如此之慢?人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里的,尤其是這年頭,宅的人越來越多,而家里的東西又往往是最多的,所以有個產業興起了:智能家居。 這是一個很難談的話題,之所以難談,是因為這是個大場景,卻一直不慍不火,沒見起色。 家是個嚴重私密的場所,一般現在也越來越少人帶朋友去自己家了(剛裝修完豪宅的除外),所以有一些需求就產生了:
你關心嗎?是有人關心的。 如果家里進小偷了,我當然大驚失色,但是so what?我還是被偷了,唯一有用的是可以拍下小偷的臉,交給警察叔叔。 其余幾條,我關心嗎?當然關心,但能有幾次出現這種情況,這是一些特別低頻的事件,而且,如果你誤報了幾次,就更不會去看了,最終變成“狼來了”設備。 用戶想要的,是沒有小偷,不會漏氣,不會著火,窗不可能無故開,而不是發生了事件后去后補,現在的智能家居實現,本身和期望值就差距巨大。 再從智能家居的本身實現來看,仔細想想,這里面全是坑:
現在市場上好幾個廠家推出了智能家居套餐,基本是主打安防場景,比如小米的安防套件:
分別是 無線網關,人體傳感器,門窗傳感器,無線開關,從技術上來說,這些傳感器都不是小米自行研發的,而是在市場里本來就有的傳感器,只是在傳感器上面設計了外殼。 用戶需要這些東西嗎?大概還是玩玩的,這套組件最好的搭配,是檢測當人進入房間時,自動點亮燈泡的體驗。 這也是智能家居里還算是靠譜的場景,畢竟黑暗中找開關算得上是痛點之一,尤其是在晚上,除此之外,還有哪些?
任何單一的場景,恐怕都無法奏效,真正智能的方案,應該給出全套方案,而非單獨方案的疊加,智能家居不是光靠一個攝像頭,或是一個路由器就能解決問題的。 而要在這樣的房子中去部署系統,就需要有相當好的渠道,最好是地產商牽頭去做,畢竟自己的樓盤,愛怎么搞就怎么搞,這也是BAT物聯網正在聯合地產商干的事。 實現這些并不難,在技術上,其實就是傳感器+通道+處理轉發而已,但必須要花時間,讓用戶逐步認知到其中的價值,這會是很長一段時間內,物聯網企業的工作重點。 來源:深空漂浮微信公眾號 |